冠、亚、季军奖,获奖人数为各组别、各赛项参加决赛成绩前三名选手
一等奖:获奖人数为各组别、各赛项参加全国复赛总人数的15%
二等奖:获奖人数为各组别、各赛项参加全国复赛总人数的35%
三等奖:获奖人数为各组别、各赛项参加全国复赛总人数的50%
优秀组织奖:
参赛院校总数的10%,根据参赛院校组织报名初赛的人数评比产生
院校团体奖:
按参赛选手复赛成绩平均分确定,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按照指导教师指导的参赛选手获奖成绩评比产生
#
大赛为青年学生提供展示个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积极性和潜力,提升学生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为参赛院校和教师代表提供展示教学水平和特色的平台,激发师资队伍再学习再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的工学研综合型成长,提升院校影响力;为专家、学者、师生、院校等多方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学改革精神、学术前沿动态和先进资源的传播,以及新方法新思想的探索和研讨。同时,为大学计算机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国际国内标准、教学-学习平台和教学示范性案例,引领和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通过参加本次大赛,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有机整体。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契机,让我们了解了全国职业技能现状,更清 醒地明白了与其他院校的差距,也检阅了我们的师生队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 说,本次大赛给我们的启发很大,意义深远。在喜悦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 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大赛是职业技能的窗口,是行业发展的窗口。虽然本次大赛结束了,但培 养与训练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因此,要贯彻落实大赛精神,将大赛的指 导思想和理念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
回首整个参赛过程,不禁感慨良多。比赛虽已结束,但昔日为比赛刻苦训 练的情景再次浮现眼前。也许只有真正参加了比赛,才能体会其中的苦与乐。 作为指导教师,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大赛对推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强大作用。 1)大赛促进了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能力。 学生知识的把握、技能的习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 而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生在校学习时,先从 简单的理论知识学起,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专业技能学习,最终为大赛与更高 级的技能形成作储备。 2)大赛促进了教学反思,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 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 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教师通过明确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 行改造,将其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进而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 育,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3)全国性的大赛为高职教育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大赛在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理念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使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认识更加深刻。
这次比赛展示了我们东软学子的风采和精神面貌。比赛内容丰富多彩,涉 及广泛的知识面,答题形式不拘一格,充分考察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 力。本次比赛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台湾同胞同场竞技的机会,让我们在繁忙 的学习之余有了一个思考空间,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于这次比赛,我的总体感觉就是——这是一场精英间的较量。对每位选 手而言,主要比的就是速度和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够稳定发挥,并能把握住 关键问题(主要是案例题),赢得比赛应该不存悬念。 最后,还要感谢本次比赛组委会给大家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 也非常期待下一届比赛的举办。我们需要学习,我们更需要成长!
参加此次大赛,促进了我校的内涵建设,对我院计算机类课程开发与教学 资源建设起到推进作用,加强了我院与各高校、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我们探讨 和交流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验及成果,适应信息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推进我院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充分体现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大赛的举办和相关的课程改革,有效优化了学校课 程资源。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最大作用,优化了课程 内容,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模式。课 程体系设置突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密切结合,使学生触类旁通,将提高 能力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密切结合,切实提升了学习效果和竞争优势。 以大赛为载体,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大赛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普适的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奠定基 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